图/文:小林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到了贵州的青岩古镇。那是一个有夕照的下午,残夏的阳光照的古镇街上忙生计的人们懒懒的,我们于是也走的懒懒的,蓝天下石板房子之间,有几朵盛开的向日葵,间或有些鸟儿飞过,于是,石板间的野草芦花也就愈加寥落了。
这里并不难找,交通也方便,这里离贵阳只有区区28公里的路程,路也甚好,从贵阳坐车到以米粉著称的花溪,然后在路边招一部路过的客车,一顿饭功夫就到。可是在这座镇子初建的明朝初年,这里却是一个边疆要塞,600多年前,这里驻了一营边卒,日久,边关被慢慢用石头垒起来了。此城北面有大山,名大将山,戍守这里的军士们北望中原,视线却终于被大将山的青黛悬崖所挡,于是这里被叫做“青岩堡”。
岁月悠悠,这里的戍卒,商贩,细作,边民,来来往往,终于有些人在这里停下脚步,也许是为了边地多情的黔女,也许是为了边关更好谋生一些,他们终于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六百年,边城变成了故乡,人烟逐渐茂密。所谓故乡,不过是祖先们漂泊的最后一个落脚点罢了,人们在这里停留了许久,有些人突然离开了,然后开始怀念这里,于是,故乡也就成为梦里缠绕不去的虚无的影子,时时留在心中和嘴上。
然后这里出了状元。状元名赵以炯,而且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晚清咸丰年间出生在这座石板小城里,二十九岁那年上赴京考试,殿试的时候当时的光绪皇帝出了个上联“东津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能为摘星汉?”赵以炯沉吟良久,对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愿作探花郎。”工整贴切,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好的了,只是可惜了光绪的一番摘星壮志,却终于敌不过颐和园的春花秋菊。赵以炯名登一甲第一名,云贵震动,此后成为贵州文坛砥柱,仕途平平,老归故乡教书育人,49岁死在故乡。
镇子里有状元故居,古桂郁葱,石阶青绿,而且可以住宿。
状元的事迹似乎并无可说,状元的父亲赵国澍却大大有名,清咸丰以后,由于当时的青岩是黔边商旅的重要集散地,这里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传教士的聚集,至今,镇上随意走走,就会不期而遇一处佛庙,或一处道观,或一处基督堂,或一处天主堂。
当时传教士的骄横跋扈引起当地人民的愤怒,赵国澍时任青岩团务总理,于咸丰十一年辛酉端午率众围攻天主教堂,杀教徒,反洋教,深得贵州提督田兴恕赏识而升任全黔团务总办。后该案引起法、美、俄、英等国抗议,上惊慈禧,史称贵阳教案。这教案里和赵国澍并肩作战的田兴恕,就是沈从文先生书里多次提到的边城英雄,恩怨分明的“田三怒”。此后同治二年四月,率兵攻打号军灯花教何得胜部时陷围战死,时年三十七岁。
至今,为纪念赵国澍而建的赵公专祠里记载着:“国澍死后,夫人陈氏,茹苦含辛,抚育一女四男。女以兰有才,教诸弟读书,以炳中经魁,以炯、以焕、以煃皆进士而以炯为贵州大魁天下第一人。”无论如何,这都是青岩人值得骄傲的一家人。
镇上商户众多,因为这里几百年来都是商旅集散地,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至今仍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朝门、腰门以及陈旧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走在石板街道上,但见两旁铺面皆作仿古装饰,大多卖些当地特产,手工艺品或少数民族服饰。偶见茶肆饭馆,也都是木匾门额,旌茶旗酒,古风蔚然。当街还能见到牌坊,名赵理伦百岁坊,高大挺立,坊上倒挂的石狮雕刻艺术曾得艺术大师刘海粟激赏。
间或还见到石磨当街,都是制作青岩豆腐的作坊,随步走入一间,有老奶奶在慢慢推着石磨,豆浆慢慢的淌下来,时间也就在这之间慢慢流逝了,和老奶奶聊几句天,吃碗豆腐,滑嫩在齿颊间流连,一时激起食欲,玫瑰糖、双花醋、刺梨酒、玫瑰酒、卤猪脚,一路吃将过去,最后有些熏熏,夕阳竟然有些斜了。
脚步慢下来,慢慢走罢,时间仿佛在古镇里是停滞的,逗逗当街散步的小狗,和快下班的算命老婆婆聊天,她们对着我和蔼的笑,和做木桶的大爷讨论一下木头的弧度问题,看坐在家门口的大嫂绣完一只蝴蝶的翅膀,看市场里人们叫卖还价许多我们不曾见过的食品蔬果,看见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同一个炒面锅里夹菜,看见一家人在办喜酒,左邻右里都过来吃围桌。
行走,知道别处人们的生活,是件让心灵宁静喜乐的事情。
终于是晚了,出南门,站在古驿道上,回望城门,落霞的余晖映照在城楼的檐角上,一色的方方正正的青石城墙向两端延伸出去,渐渐隐没在暮色中。天慢慢的暗了,城门上“定广门”三个大字愈加苍茫。
驿道旁的稻田里蛙声渐渐的起来了,牧笛声中,看农人倒背了握镰的手,慢慢地踱进了城门,天边惊起大群的吵闹的鸟,在树林间徘徊。
要离去了,青岩不过是路过的一站,我们在匆匆行走中回望,试图给一段记忆寻找一个静谧如这里的角落。
本文发表于《东方航线》杂志2007年第12期,如需转载请得到授权,谢谢。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七幅
第八幅
第九幅
第十幅
第十一幅
第十二幅
第十三幅
第十四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