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走
摄影 出版 绘画 文字

在路上的民间艺术——乡间粤剧团
小林原创作品,发表于2008/8/12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谢谢


第一幅

  粤剧是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和海外侨民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民间艺术。
  粤剧发源于明末的弋阳腔和昆腔,兴盛于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艺人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相对于京剧等传统戏曲剧种,粤剧最大的特点是,更容易听得懂。
  清代以前,粤剧多用“官话”演唱,与北方曲种大同小异,到了民国时期,舞台语言由讲“官话”到讲官话夹杂广州白话的“半官半白”,再到完全讲“广州白话”的变革。
  粤剧的舞台语言改用广州白话之后,带动了粤剧音乐的重大变革,使唱腔旋律更加优美,转接更为灵活,表现力更强;也带动了用假嗓唱子喉到用真嗓唱平喉的唱法上的重大变革,使观众容易听得懂看得明白;还带动了粤剧剧本创作的重大变革,使编剧在度桥写曲时可以自由地使用广州话撰写词曲,大量运用广州话演唱的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民间曲调。
  那时,粤剧这剧种不但在大城市里演出座无虚席,也频频到南粤乡间表演,举凡民间的迎神赛会,红白喜事,官家的迎送排场、宴饮承值,都少不了要聘请有实力的粤剧戏班表演助兴。
  也正因此,从小在粤西长大的我,可以说是在粤曲声里长大的,每当村里镇上神灵的诞辰(那时被称为搞封建迷信活动,要偷偷摸摸进行的,现在不见说政府禁止了,还有名号叫民间艺术传承,还组织旅游团去看),庙前就会开始用毛竹搭起庞大的戏台,那些装着戏服道具的大木柜子,还有牵起的处不在闪亮的大灯泡,对于乡间小孩们来说,都是足以引起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神秘感的物事。在戏台上奔跑嬉戏,等待箱子打开,看演员们化妆吊嗓子,偷耍一下五颜六色的兵器道具,偶尔闯闯小祸,就是那个时节最快乐的事情了。
  不过,那时,到了演出的晚上,搬着小凳子占头位,看文武生和花旦在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其实内心觉得粤剧不太好听,还是港台流行歌比较动人。
  吸引我们最大兴趣的,不过是武戏了罢。看一群兵卒和拿马鞭花旦的对打,两个花脸打倒了另外两个花脸,有时还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椅子耍杂技、拗腰、跳大旗等等精彩动作,更是激起我们极大的热情。往往戏演毕,也会自造一些木刀竹剑,装模作样的耍将起来。
  忽然间,我们就长大了,离开了乡村,到了城市,于是乡间的粤剧是好久好久没看了,也就慢慢淡忘了那些锣鼓喧天灯明斗亮的夜晚。
  长大以后,偶尔在城市喧闹的噪声里,还能偶尔听到粤剧唱腔,慢慢的发觉,其实粤剧还是挺好听的,悠扬婉转却又带一丝伤感,有时不太忙碌的时候还会停下脚步,认真的聆听几句。
  然而粤剧也终于式微了,就像许多文化人大声疾呼要保护那样,粤剧似乎也即将成为濒危的艺术了,还有好些专家在抱怨大城市只搞交响乐。也有些政府官员要声称让年轻人学会欣赏粤剧。
  不过,似乎我们小时候,也只是老人爱看粤剧,我记得我外婆七十多岁会赶五六里路去看一场大戏(粤剧在乡间的称谓),但我妈妈那时绝没有这个热情,但是现在她也开始热爱粤剧了。
  在南粤的乡村,偶尔看见演大戏,还是我们小时候那情形,照旧人山人海,小孩们跑来跑去,老人们专心听戏。从这点,我觉得粤剧不会被消亡。
  那不会消亡的缘故,我想是在于粤剧的草根性,就算没念过什么书的老人家,也能轻易的听懂粤剧的故事,随着剧情悲喜愤慨叹息,粤剧的音乐来源也相当广泛,几乎什么传统音乐的流派都能信手拈来。因此,对粤剧的最大冲击恐怕不是民间。
  许多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粤西的海边小渔村里的夜晚,细细欣赏了一场民间的粤剧表演,并非有名的班子,表演也说不上高雅的艺术,台上演员们却表演得认真敬业,台下人们也看的津津有味。
  看到一半兴起,还跑到后台和演员们聊天打诨,看他们认真的化红白装,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还画长长的眉毛。也看他们束起假发,穿上金线缀珠的戏服,带上有锦鸡翎毛的戏帽。还看换场时忙碌的搬动背景道具,八音班里古旧的琵琶和手抄的曲谱。
  也有等待着上台狂发短信的青衣,坐在戏箱上抽烟休息的老生,在昏暗灯光下修补戏服的阿姨。
  和他们聊聊在乡间不停奔走赶场的烦心事,听听他们的家庭烦恼,其实,和振兴粤剧没有什么关系,也不过是一种谋生罢了。
  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揭去了头饰下的面纱,穿过浓厚油彩后的容颜,总是一些生活的平常。
  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各自在各自的舞台上奔忙流汗,奋力跳起。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眼泪。
  我有预感,我老了也会喜欢听粤剧的,或许这是一种宿命。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第七幅


第八幅


第九幅


第十幅


第十一幅


第十二幅


第十三幅


第十四幅


第十五幅


第十六幅


第十七幅


第十八幅


第十九幅


第二十幅


[TOP]    

主页 |  关于小林 | 邮箱 | 微博 | 微信  | 粤ICP备140466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