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走
摄影 出版 绘画 文字

“十三行”旁的一德路
小林原创作品,发表于2010/3/23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谢谢

撰文/摄影  小林

 

  北京是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天津为卫,拱护京城之地;武汉为镇,大军驻扎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海为埠,往来出入的码头;广州为市,千年来商贾云集,做买卖的好地方。如果非要在广州城里,挑选最能代表城市气质的一条路,必定首选一德路。


由“十三行”说起


  一德路在广州城区中部,东西向。东接海珠广场,西连人民南路。明、清时代这里曾有“一德学社”,出自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的“一德立而百善从之”,街道因此得名。

  一德路的历史,须从十三行的历史讲起。

  清政府继承了明朝的传统,既要广州对外通商,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得与其他中国商人发生直接买卖关系。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十三行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五月建立,地址就在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园至海珠南路一带。十三行的鼎盛时期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十三行最盛时商行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等最为著名。那时,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人潮熙熙攘攘,绫罗绸缎、茶叶、陶瓷堆积如山,来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荷兰等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因而也获得大量财富,使得当时的西关地区成为大清帝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核心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败的清廷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广州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成灰烬。据说大火燃烧了两日两夜,被火烧至熔化的白银流满了珠江北岸。

  如今的广州西关,有一条窄小的马路,还叫“十三行路”,但和广州市普通的街道一样,它一点也不起眼。珠江的水道数百年来逐渐南移,这条路离珠江渐行渐远。然而,毗邻十三行的一德路,曾经是广州城的南城墙和十三行庞大的货物仓库所在地,却慢慢发展起来,成为一条广州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商贸街道。

  一德路上曾有两广总督的府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总督办公大楼”遭到英法联军的炮轰。之后,法国人在废墟上修建了教堂,颇有些羞辱之意。教堂名“圣心大教堂”,俗称“石室”,是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在随后拆城墙新辟的一德路上,诞生了广州最具规模的专业街。

  民国初年,一德路东起石室路口,西至海珠路口的咸鱼、海味、凉果、副食贸易经营已很发达,行栈、货仓毗邻,有大小市场10多个,再加上沿街摆卖的小贩,不宽的一德路拥挤异常。日军占领广州期间,日本人也在一德路315号开设了振裕洋行,干起贩卖东洋咸鱼海味的行当。1946年,一德中路甚至还诞生了广州市的咸鱼商业协会,可见咸鱼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直到今天,一德路的玩具、干果海鲜以及工艺品年销售25亿元,销售量占广州的七成。

  一德路不长,只有1000多米的街上,却密密麻麻挤着200多间商铺、5个大型室内批发市场,各类海鲜、食杂品种店铺1600个。


一德路与骑楼


  一德路一带的大街小巷里,有着众多的家庭式小店铺,那一间间小小的店面,却有很大的成交量。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条街的成交额每年可达10亿元,这个数字,在全国的食杂专业街中名列前矛。市场每间档口虽然小到只有三、四平方米,但那只是推销公司产品的样品点,真正大笔的交易则在仓库里进行。

  这里的商铺经营着广州70%的海味干货批发业务,尤其是春节前的一个月是海味市场的旺季,销售额占全年的3成。整个市场汇集了全国东南西北中的副食品和杂货,上至千元500克的澳洲海虎翅、渤海大连鲍鱼,下至几元乃至十元华中粉丝、华南莲子、西北黄花菜、西南支竹……广州人爱说,一德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要买高档的海味,“一德”有;买便宜家常干货,“一德”有。一德路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海味干货专业街,大量海味、干果摊档竞争激烈,质量、价格都比大商店或产地便宜。据说连香港主妇也组成“师奶旅游团”到这里购买海味干果。

  一德路文具的兴起无疑借了海味干货的旺气。首家大型精品文具市场的开张,就是看中一德路这块商业旺地人流量大,交通方便。刚招租时反应一般,但如今已爆满。

  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洋楼一样,骑楼,是广州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骑楼”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的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特有的“骑楼”。“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种建筑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人行道以内的店铺也得以荫蔽,便于敞开门面、陈列商品以广招顾客。所以这种建筑逐步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广州最早的“骑楼”就开建于一德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从南洋回来的广东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的居所应运而生。

  早期工匠在建造骑楼时,只是对西方建筑手法直接照搬,但渐渐地,工匠开始添加一些传统的元素: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玻璃及木格组成的满洲窗;在窗棂下,挂上鸟雀啾鸣的漆木鸟笼……独特的骑楼,开始改变广州的城市风貌。

  骑楼的楼上住人,楼下开店。为了楼的整体平衡,楼房伸出两条腿来支撑,两条腿就叫做柱廊。从柱廊向上依次为楼层、山花,外墙上的装饰材料丰富多彩,窗台下的墙面往往还有各种花纹或浅浮雕。骑楼上由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的满洲窗,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楼顶的山花和女儿墙,则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骑楼的整体风格被中西合璧成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等很多种。这种富有岭南风格的建筑样式在广州始创之后,在两广、福建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大为流行,现在到这些地方的城市去还常常可以看见这种广式风格的骑楼。


商业喧嚣中的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这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特色的一座大教堂,是全国惟一一座由纯花岗石砌造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国内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物。这个俗称“石室”的建筑,格局酷似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由法国天主教普行劝善会兴建,清同治二年(1863年)奠基,光绪十四年(1888年)竣工,历时25年。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堂”。在圣心大教堂诞生前,那里曾经矗立着岭南地区最高府衙——两广总督署。英国人和法国人显然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在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闯入珠江,炮击广州城,将位于城南距离珠江边不远的两广总督部堂夷为平地。

  法国政府借口清政府早先曾经没收了教会在广州教区的教堂,胁迫清政府赔偿损失。清政府被迫把封疆大臣的府邸地皮交给法国人处置,于是就有了圣心大教堂。

  6年以后的6月28日,在两广总督署旧址举行了教堂的奠基仪式,信仰天主教的教徒分别从圣地耶路撒冷和罗马拿回一公斤泥土作为奠基,并且在教堂东、西侧两侧角石上刻有“耶路撒冷1863”和“罗马1863”字样,表示天主教创立于圣地耶路撒冷,在罗马得到中兴。教堂建筑工程浩大,当时建筑花费了40万法郎,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在香港九龙采凿石块,然后用帆船运到广州,从打磨石块到吊装都是手工操作,历时25年完工。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属哥特式建筑。教堂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内有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高耸的塔楼上有机械钟报时。据说当时由于机械钟造价不菲,等机械钟以及4座大铜钟装置到位以后,才在石塔四周砌门,使得大钟无法从狭窄的门洞运出。

  圣心大教堂如今还是广州天主教的主要活动场地,宗教的专业肃穆和门外喧闹商业并行无碍,也算是十分具有广州特色的场景。常常有欧美和非洲的客商,在门外砍价完毕,就进来教堂做一场虔诚的祈祷。
  
  如果翻开清末民初一德路的老照片,只见街道宽阔整洁,路边具有欧式风情的骑楼井然而立。在马路上行走的,有肩挑货物的小贩,有载着客人飞奔的人力黄包车,还有在骑楼内外穿梭的市民,他们身穿旧时的长衫、唐装等,悠然自得……

  如今的一德路,依旧繁华如昔,街道的建筑规模依稀可辨,只是多了货车的来往,商品也变成了摩登现代的电动玩具,五彩缤纷的礼品文具,不变的可能还是那些名贵鲍参鱼肚。


 


第一幅 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骑楼首创于一德路,影响波及两广、福建、海南以及东南亚。





第二幅 神圣的天主教堂门前,是来自全国各地为生计忙碌的人们





第三幅 圣心大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默默地见证着一德路的诞生和兴盛发展





第四幅 一德路临近的上下九,是广州最繁闹的商业购物步行街





第五幅 出售飞机榄的小贩挂着公鸡的造型,一支唢呐边走边吹,一包一包腌好的橄榄有辣有不辣,是广州的传统小吃。传说中因为家住骑楼上的人太懒,卖榄人练就一身功夫总可以把飞机榄准确无误的投到各家各户的阳台和窗户上去,楼上人把钱再抛下,因此得名“飞机榄”。





第六幅 一德路上的穿梭来往的手拉小车是一道风景线,这些结构简单耐用的小车形成了一德路货如轮转的血脉





第七幅 因为商贸的不断兴旺发展,一德路也在不断维护扩建,成为一条不断变化的街道

 



第八幅 琳琅满目的礼品商店里,不停忙碌了整整一天的店员小妹





第九幅 人们在这条拥挤的街道上忙忙碌碌,有喜有悲,日子却也在所得所失之间悄悄溜过了





第十幅 生意有好有不好,钱有时赚多有时赚少,不经不觉有点累





第十一幅 在路边等待生意的人力三轮车,他们依靠体力为生





第十二幅 等待卸货的年轻老板娘,这里平淡庸碌的氛围里,却产生了很多商业奇迹





第十三幅 圣心大教堂很多做礼拜的外籍人士,他们多数是来自非洲、西南亚、南美等第三世界的商贩





第十四幅 这是一条充满喜怒哀乐,机锋狡诈,潮起潮落无数商业故事的街道

 

本文发表于《炎黄地理》2010年第3期,请勿转载,谢谢!





[TOP]    

主页 |  关于小林 | 邮箱 | 微博 | 微信  | 粤ICP备140466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