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走
摄影 出版 绘画 文字

寻访十三行
小林原创作品,发表于2010/7/1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谢谢


  广州一贯有重商的传统,千百年来商贾云集。

  回顾广州的商业辉煌,有一个地方无法忽视,那就是十三行。近代历史上我们读到的很多历史名词都与它有关,“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广州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从1727年到1840年,它是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而十三行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笔,当时外商的活动基本都在十三行。有人说,是十三行的存在和发展给了广州这座城市不同的面貌,也因此造就了广州的城市品质。

 

■历史

旧十三行:富豪辈出几可敌国


  〖讲述人〗:林帝浣,人称小林,大学教师、自由摄影师、专栏作者,曾著有《广州经典游》,走遍广州几乎每一个角落,熟悉广州老街市的故事。

  十三行是在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5月建立的,地址就在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园至海珠南路一带,十三行的鼎盛时期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十三行鼎盛时商行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绍光、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力行、怡和行、义成行等最为著名,那时,是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人潮熙熙攘攘,一包包的绫罗绸缎、茶叶、瓷器堆积如山。来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国、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因而也获得大量的财富,使得当时的西关地区成为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大清帝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核心区。  

  潘、伍两家族最显赫  

  在清代广州十三行杭商中,有两个最显赫的家族,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

  潘氏家族创始人是潘绍光,潘家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数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华商绅士拥戴,连续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辉煌,古玩、珠翠琳琅满目,潘家经常在宅内大排筵席,还有能容纳百人的表演剧场。潘绍光的孙子潘正炜也是个十分有作为的商人,被誉为能诗能文能画的“三绝清才”,1842年,法国巴黎一家杂志社报道,潘正炜的财产总额超过1亿法郎。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交赎城费,潘正炜捐白银64万两,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亡的紧急关头,潘正炜又带动捐资28万两白银,联合十三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作为海上防御之用。

  伍氏家族发迹稍迟于潘家,但后来巨商,创始人伍秉鉴在十三行经营怡和行,伍秉鉴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1834年,伍秉鉴拥有资产2600万银元,而当时清政府的国库存款不过才700万银元,美国《华尔街时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富翁”。

  伍秉鉴在当年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据说,曾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宗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从此,伍秉鉴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一个多世纪后,《华尔街日报》统计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8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十三行的衰落

  然而,因为近代中国的闭关自守,对于庞大的国家而言,仅有广州一个通商口岸是远远不够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导致当时中国国力日渐衰弱,外忧内患纷至沓来,使得中国资本经营的萌芽受到了崩溃性的打击,十三行在其中那个也不能幸免。

  十三行的衰落始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英国资产阶级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耨区更多的利润,无耻地向中国倾销鸦片,清政府不得不责令查禁鸦片,要求十三行的行商每年进贡几十万以至上百万两白银,至于连年加派的助军钱、救灾钱更是不计其数,迫使他们不断捐款。道光六年,清政府就一次向十三行抽取了80万两白银的“助军费”。1842年,清政府为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两白银的债务,伍秉鉴就出了110万两。伍秉鉴当时已经是世界级的富豪了,还得经常夹在官府和洋商中受气。而且由于海关直接统治十三行,海关官员的勒索也是名目繁多,商人想要加入或者退出十三行,都必须用巨款贿赂海关官员才能获准。

  十三行衰落得很快,道光二十年,行商光是欠外商的银子就达几百万两,行商中不管有人陷入困境,有的艰难辗转于破产和死亡线上,连老家的产业也被抄光一空,行商本人或坐牢或被发配边疆,但欠下的款项仍要其余的商行偿还。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炮舰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广州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都被取消了。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据说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被获烧至熔化的白银流满了珠江北岸。

  ■现在

  新十三行:商业气息依旧浓厚

  上个世纪的那场大火过后,十三行的地理遗存或许就只剩下那条叫做“十三行路”的小街了,但十三行时期达到辉煌的商业气息,却一路保存了下来。到上个世纪90年代,十三行路一带,已被一片服装批发市场所取代。

  原先的商行所在地,是人群爆满的服装批发市场,外国人夷馆的原址,修建了现在的文化公园,园内有开阔安静的土地,与外界的喧嚣用一道围墙隔开,据说文化公园里这几年新建的“汉城”是先前的美国花园的旧址。十三行街道入口处竖立着一组雕像,其中一个展现的是洋人与中国商人谈判的情景,洋人右手持烟斗,左手竖起三只手指,另一身披阔袍大褂的中国商人手抚长须,桌上放了一把算盘,再现当年的景象。

  如今,行走在十三行,随处,随时,可见成包的服装被大大小小的货车运进运出,其繁忙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十三行路为中心,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打石街、装帽街、长乐街、兴隆北街服装市场环绕成的物流商业圈,已经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早上六点开档,下午两三点就开始收档,这里每天进出货物上千吨,人流量达10多万人次,商业辐射面到世界各地,十三行依旧做很多外国人的生意,在手推车和汹涌的人潮中艰难穿行,不时擦肩而过的就有白色的、黑色的面孔,讲着各种各样的语言。

  那些曾经光鲜亮丽的洋气骑楼,如今已经有些落寞,几乎很少再有住家在其中,多数都成了附近商铺的仓库。因为太过拥挤,十三行路上还专门开辟过手拉车通道,但行人、手拉车、货车还是常常把街道塞得水泄不通,严重影响周边交通和环境。今年初,荔湾区还专门对十三行路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

  十三行的名号实在太响,常有外地甚至国外的朋友来广州要求去寻访十三行,批发市场的景象让人又兴奋又有些失望。曾经有人建议将十三行路的批发市场迁出,改建成旅游商业街,但难度可想而知,也曾有历史研究人士呼吁建十三行博物馆保存曾经辉煌的遗存,这个或许比较容易实现一点吧。

 

  地理坐标:

  十三行位于荔湾区东南部,沿人民路与越秀区交界之处。旧十三行的区域范围,北到十三行街,即现在的十三行路;南到珠江边,现在的文化公园前;东到西濠,今仁济路一带;西到联兴街,杉木栏路的一段,在这块小小的区域内,行商们创造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也早就有了广州的商业辉煌。现在所指的十三行范围,包括十三行路和杉木栏路的东段,以及与之垂直相交的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打石街、装帽街、长乐街、兴隆北街、桨栏路,总长度约为1785米,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服装批发档口,是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贸易集散地。

  历史坐标:

  十三行曾是临水而建的一片洋行,相传兴起于明朝后期,主要云集于十三行街一带经营对外贸易。公元17世纪,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自满和骄纵的情绪使得当时的大清王朝严格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只允许广州一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且外国商人不得与其他中国商人发生直接买卖关系,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济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行商们把持了当时的交易。当时的十三行业务非常发达,他们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的货物都要经此买卖。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通过他们送往世界各处,而进口的外国的物品,也必须经过他们之手,才能运进国内。十三行承载了晚清时广州几乎所有的商业辉煌,当时十三行素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乾隆初年,它每年上缴的对外贸易关税,除支付军饷、衙役差饷外,还要额外向朝廷上缴50多万。外贸造就了富庶的行商,相传当时的4大家族“潘、卢、伍、叶”,已是富可敌国。

 

  ■与十三行有关的故事

一德路:十三行货仓变商业旺地

  一德路东接海珠广场,西连人民南路,毗邻十三行,是当时广州城的南城墙和十三行庞大的货物仓库所在地。那时,不少从南洋回来的商人建商铺经商,把国外的建筑形式运用到本地建筑上,欧式的建筑上镶嵌着满洲窗,建成商住合一,下面商铺上面住家的居所,为了楼的整体平衡,楼房伸出两条腿来支撑,廊下就是行街走货的通道,于是广州最早的骑楼就诞生在一德路上。

  一德路上曾有两广总督的府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总督办公大楼”遭到英法联军的炮轰。之后,法国人在废墟上修建了“圣心大教堂”,也就是俗称“石室”。教堂建筑工程浩大,当时建筑花费了40万法郎,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在香港九龙采凿石块,然后用帆船运到广州,从打磨石块到吊装都是手工操作,历时25年完工。这是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内有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高耸的塔楼上有机械钟报时。据说由于机械钟造价不菲,当时是等机械钟以及4座大铜钟装置到位以后,才在石塔四周砌门,让大钟没法从狭窄的门洞运出。

  在随后拆城墙新辟的一德路上,诞生了广州最具规模的专业街。到民国初年的时候,一德路东起石室路口,西至海珠路口的咸鱼、海味、凉果、副食贸易经营已很发达,行栈、货仓毗邻,有大小市场10多个,再加上沿街摆卖的小贩,不宽的一德路拥挤异常。日军占领广州期间,日本人也在一德路315号开设了振裕洋行,贩卖东洋咸鱼海味。1946年,一德中路甚至还诞生了广州市的咸鱼商业协会。

  如今的一德路,依旧在卖海味,甚至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海味干货专业街,这里的商铺经营着广州70%的海味干货批发业务。不仅是海味干货,一德路上还有玩具、工艺品等,短短千余米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挤着超过200家商铺,有5个大型市内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一德路繁华如昔,继续上演着商贾云集的辉煌历史。

  一德路东接海珠广场,西连人民南路,毗邻十三行,是当时广州城的南城墙和十三行庞大的货物仓库所在地。那时,不少从南洋回来的商人建商铺经商,把国外的建筑形式运用到本地建筑上,欧式的建筑上镶嵌着满洲窗,建成商住合一,下面商铺上面住家的居所,为了楼的整体平衡,楼房伸出两条腿来支撑,廊下就是行街走货的通道,于是广州最早的骑楼就诞生在一德路上。

  一德路上曾有两广总督的府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总督办公大楼”遭到英法联军的炮轰。之后,法国人在废墟上修建了“圣心大教堂”,也就是俗称“石室”。教堂建筑工程浩大,当时建筑花费了40万法郎,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在香港九龙采凿石块,然后用帆船运到广州,从打磨石块到吊装都是手工操作,历时25年完工。这是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间西侧是一座大时钟,东侧是一座大钟楼,内有四具从法国运来的大铜钟,高耸的塔楼上有机械钟报时。据说由于机械钟造价不菲,当时是等机械钟以及4座大铜钟装置到位以后,才在石塔四周砌门,让大钟没法从狭窄的门洞运出。

  在随后拆城墙新辟的一德路上,诞生了广州最具规模的专业街。到民国初年的时候,一德路东起石室路口,西至海珠路口的咸鱼、海味、凉果、副食贸易经营已很发达,行栈、货仓毗邻,有大小市场10多个,再加上沿街摆卖的小贩,不宽的一德路拥挤异常。日军占领广州期间,日本人也在一德路315号开设了振裕洋行,贩卖东洋咸鱼海味。1946年,一德中路甚至还诞生了广州市的咸鱼商业协会。

  如今的一德路,依旧在卖海味,甚至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海味干货专业街,这里的商铺经营着广州70%的海味干货批发业务。不仅是海味干货,一德路上还有玩具、工艺品等,短短千余米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挤着超过200家商铺,有5个大型市内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一德路繁华如昔,继续上演着商贾云集的辉煌历史。

 

沙面:从十三行到洋十三行

  十三行旧址的西边就是沙面。

  沙面本是珠江中一个普通的沙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和夷馆被毁,再难重建,西方列强把目光投向了十三行西侧的这片沙洲,清咸丰九年强迫清政府同意把沙洲临江的一面供英法建立租界,由清政府负责筑基填埋,筑基填埋的28万两白银,从当年攻打广州的“赎城费”中扣除。两年后又签署《沙面租界协定》,强占沙面,英法联军占据广州的经验让他们不敢与本地人混居,于是赶走原本在那里居住的中国人。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各国陆续在上面建领事馆、银行、洋行,甚至教堂、邮局、医院、酒店、俱乐部、酒吧、球场等公共设施,大量外国人在岛上居住生活。

  西方列强为了实际控制广州进出口贸易的经营权,进一步扩大老洋行,不断开设新洋行。那时在沙面著名的洋行有十三间,包括英商的怡和、太古,日商的三井、德商的礼和等,被称为“洋十三行”。而旧十三行废墟一直保存到清末才重新建起房屋,开通街道。但因为沙面的崛起,以及英国占领香港发展贸易,十三行最终遭到冷落。

  如今的沙面,从保存完好的老建筑中还能依稀感觉旧日的情景,沙面的建筑集中建设于1861年到1938年间。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旅游贴士:

  交通:十三行路靠近上下九,从珠玑路转入走几百米就可到达。也可以搭乘地铁一号线黄沙站出,沿梯云东路、杉木栏路一路向东走,就是十三行路。从十三行路过人民南路就是一德路,或者从地铁二号线海珠广场站B2出口出来就是。从十三行路拐进康王南路,南行过桥,就是沙面,也可以直接从黄沙地铁站出,过马路就是。

  购物:十三行路紧邻清平路,那里从海产干活,到滋补药材,才到花鸟鱼虫,应有尽有。再往北,珠玑巷顶头就是著名的便宜货集散地大笪地,连绵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店铺,从衣服、配饰到日用杂货应有尽有,虽然档次参差不齐,但仔细淘还是有不少物美价廉的好东西,本地不少妈妈都爱去那里淘婴幼儿服装,几块钱就有交易。

  美食:附近的上下九能够吃到广州几乎全部的名小吃,荣华酒楼的麻香酥,南信甜品专家的南信双皮奶和姜撞奶,欧成记面食的上汤鲜虾云吞,伍湛记粥品的及第粥,清平饭店的姜汁奶挞,莲香楼的老婆饼,银记的豉油牛肉肠和金钟阁的鸭润水饺。沙面也有不少食肆、酒吧,以西餐居多。此外,白天鹅宾馆、胜利宾馆都有老牌的高档餐厅,侨美、新荔枝湾等也声名在外。

  交通:十三行路靠近上下九,从珠玑路转入走几百米就可到达。也可以搭乘地铁一号线黄沙站出,沿梯云东路、杉木栏路一路向东走,就是十三行路。从十三行路过人民南路就是一德路,或者从地铁二号线海珠广场站B2出口出来就是。从十三行路拐进康王南路,南行过桥,就是沙面,也可以直接从黄沙地铁站出,过马路就是。

  购物:十三行路紧邻清平路,那里从海产干活,到滋补药材,才到花鸟鱼虫,应有尽有。再往北,珠玑巷顶头就是著名的便宜货集散地大笪地,连绵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店铺,从衣服、配饰到日用杂货应有尽有,虽然档次参差不齐,但仔细淘还是有不少物美价廉的好东西,本地不少妈妈都爱去那里淘婴幼儿服装,几块钱就有交易。

  美食:附近的上下九能够吃到广州几乎全部的名小吃,荣华酒楼的麻香酥,南信甜品专家的南信双皮奶和姜撞奶,欧成记面食的上汤鲜虾云吞,伍湛记粥品的及第粥,清平饭店的姜汁奶挞,莲香楼的老婆饼,银记的豉油牛肉肠和金钟阁的鸭润水饺。沙面也有不少食肆、酒吧,以西餐居多。此外,白天鹅宾馆、胜利宾馆都有老牌的高档餐厅,侨美、新荔枝湾等也声名在外。

  文、图/小林

  (本文发表于《南方日报》2010年5月19日《广东地理》栏目)

 


[TOP]    

主页 |  关于小林 | 邮箱 | 微博 | 微信  | 粤ICP备140466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