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走
摄影 出版 绘画 文字

绩溪坑口:潜龙之地
小林原创作品,发表于2005/9/29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谢谢

2005年的暮春,我独自一人动身从合肥出发去皖南,这是我旅程上的第四站——绩溪县坑口村。

我从泾县章渡镇出发,去坑口村,那天早上我创造了自己的转车记录,从章渡一大早等车,到泾县县城,经过打听,没有直接到达绩溪的车,于是先坐车去徽菜之乡旌德(因为赶车没来得及在旌德大吃一顿,有点可惜),然后转车去绩溪,再在绩溪坐中巴,终于在中午时分到了坑口村。

在旌德去绩溪的路上,风光慢慢变得旖旎起来,山渐明,水渐秀,坑口村如一页小舟,飘荡在皖南的万山之海上,道路的崎岖,造成了空间上距离,而空间的距离又造成了时间的距离,我在坑口村,仿佛时光倒流50年。

这里是胡适的故乡,他后来去了北京,去了美国,塑造了现代中国思想的雏形;这里是胡雪岩的故乡,他后来去了杭州,去了上海,成了曾经富甲江南的红顶徽商;这里还是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故乡。

这里是徽州的起源之地,这里盛产徽墨,这里有许多不近不远的往事。

我在坑口村,对这条已经为了旅游产业而改名为龙川的地方的一切做出努力的想象,当地人称这里为潜龙之地,我在坑口逗留的两天里,有很多大腹便便坐着轿车的人赶来这里看看主席的故乡,村里最辉煌的胡氏宗祠被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承包了去,每位收取80元门票,我历经了一些辛苦来到这里,却没有任何兴趣进去进去看一眼。也许吸引我来到这里的,并不是那些名胜和保护文物。


第一幅 清晨,薄雾笼罩的坑口村


第二幅 油菜地里,有些残余的零星的花


第三幅 早晨的炊烟里,远处有狗儿叫,鸡儿鸣


第四幅 村民们大多淳朴友善,这是我喜欢徽州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五幅 村里的牌坊,这里明朝时出了个抗日的大官胡宗宪,他是戚继光的上司


第六幅 胡氏宗祠门前,有一条老黄狗与我达成了默契


第七幅 它默默的陪了我走了好长一段路,也许它对我手上的相机感兴趣,它是一条充满好奇心的老黄狗


第八幅 它是我最好的的导游,因为它不曾尝试让我信服那些杜撰的传说,不会提醒我哪个景点最重要


第九幅 村边默默的小河,河对面小山上有座小小的尼姑庵


第十幅 坑口村,清晨


第十一幅 院子的围墙外,生长着盛开的玫瑰花


第十二幅 普通人家


第十三幅 村里,和蔼的老奶奶和她的猫


第十四幅 在坑口村清晨的那个瞬间,老奶奶在井边闲坐,小学生在去上学的路上,小狗在散步,而我迷路了


第十五幅 墙角,泰山石敢当


第十六幅 村里的小店,一名小学生专心对付刚买的零食。在我的小时候,这是幸福时刻


第十七幅 路边,老墙前油菜花,在中国南方,油菜花其实有两种,满山遍野种植的是榨油用的,路边地脚种植的是做菜吃的


第十八幅 有村民开着摩托车经过牌坊


第十九幅 家门口晒太阳的猫,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叫《马兰花》,里面有只可恶的老猫,似乎就是长这样


第二十幅 老屋,光影


第二十一幅 坑口小学四名五年级学生,他们快要毕业到不同中学去了,彼此都很舍不得


第二十二幅 石板路上的野草


第二十三幅 胡氏宗祠


第二十四幅 门神威武,明末的大书法家董其昌的题字,在文革时期,董曾经被大肆批判为大地主,不知道他的字是如何保留下来的


第二十五幅 小溪边,美人靠


第二十六幅


第二十七幅 胡宗宪的尚书府,被修缮后开放收门票,没有进去


第二十八幅


第二十九幅


第三十幅 天色渐渐黄昏


第三十一幅 村外是茫茫群山


第三十二幅 天台,晾晒的笋干


第三十三幅 一棵普通的树


第三十四幅 天慢慢的黑了


第三十五幅 村里唯一一家小饭店,游客一般不会在这里过夜,他们看完胡氏宗祠中午大吃一顿乡间大菜就会离开,所以晚上没有客人,我让老板弄了一只土鸡清炖,两瓶冰镇啤酒,慢慢的喝着,老板一家也开始吃饭,老板在客厅里喝着米酒,老板娘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外吃饭。土鸡味道异常鲜美,老板家的狗围着我的脚等待鸡骨头,那个晚上让我有些难忘


第三十六幅 喝完啤酒头有些晕,我把相机放在栏杆上,等它慢慢暴光


第三十七幅 


第三十八幅


第三十九幅 坑口村没有正规的旅馆,我借住在一个家庭旅舍。我那晚和那家人慢慢聊天,看他们慢慢加工自家吃的竹笋,时间和空间仿佛在酒精的作用下慢慢被遗忘


[TOP]    

主页 |  关于小林 | 邮箱 | 微博 | 微信  | 粤ICP备140466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