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片,口才比器材重要
小林原创作品,发表于2009/12/27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谢谢

 

小林注:为《电脑报》视线专栏所作专稿,在这里抢先发布一下~

[视线]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他们的在按下快门前的一秒思考的是什么?“视线”栏目将讲述他们长期在摄影中最宝贵的经验。

小林
POCO摄影网纪实版主,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拍摄题材以人文纪实为主。
个人主页:www.inkcn.com

拍人文,口才比器材重要

老狼:最近看见你摄影新作,多数是人文纪实为主,感觉风格和以前有一些变化,是什么因素促使你专心拍摄纪实?在拍人文这类题材,最需要注重的是什么?说说你的一些技巧。

小林:现在国内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基本热衷于拍摄风光和美女。但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处于社会文化的日新月异的年代,这些转变却往往被摄影师所忽视,对于摄影本质的记录纪实功能,用镜头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因此,我一直都专注于记录社会,记录变迁的拍摄。

  想拍好人文纪实的题材,实际上非常的不容易。我觉得摄影师和拍摄对象友善的笑容和简单的交流很重要,一般我希望拍摄一个陌生人,总会先聊聊天,用平等的心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要求或哀求的心态,随意聊几句,绝大多数的陌生人都会同意我的拍摄。如果对方表现的很紧张,可以扯开一下话题,对方的注意力会很快松弛下来,这时就是拍照的好时机。我一直反复说,“拍人文,口才比器材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国内的纪实摄影有一个很不好倾向,就是过分依赖使用广角或者超广角镜头,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把画面的光影、构图、色彩等等作为衡量优秀纪实作品的标准,这些形式上完美的照片,往往不感人也不能留给人深刻印象。

  我现在更习惯使用中焦的视角,平实而内敛。摄影的形式感应该成为拍摄者的潜意识,但不够能作为拍摄的目标。只有更关注内容本身,同时能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使得画面语言和氛围升华,才能使得照片带起读者的共鸣。

  除了交流和器材的选择上外,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是你的观点和思路。如果摄影者的观点思路和绝大多数人并无差别,就很难从纷繁的景物里提炼升华。对于我自己,由于在拍摄中国的城市的题材,视点放在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的市民阶层,因此在大量阅读近现代史、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只有通过这些知识,才能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文化的媾变线索、社会心理的变化,拍摄的时候能做到心中有数,利用摄影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拍摄下来的终究是浮光掠影,难以深入,感人更是无从谈起。


小林作品《我决定给你拍张照》

  我们的相遇,不过短短一两分钟,甚至只有几秒,我们甚至连话都没说一句。
  在你的记忆里我很快会销声匿迹,不会留下任何印象,绝对不会再想起,我对你也是同样。
  我对你的人生故事一无所知,不清楚你的欢喜忧患,以后也不可能知道,你对我也是同样。
  所以,我决定给你拍张照。
  


2009年8月,辽宁沈阳大东门,等待聘请打散工的中年人





2009年5月,陕西榆林米脂,赶马车的老人





2008年6月,广东阳江沙扒湾,在后台等待演出的乡间粤剧表演团





2008年8月,新疆喀什,在老城里玩耍的维族小女孩





写个评论
姓名
邮箱(可不填)
评论
大家的评论
钰华说:
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和PS后期要向小林学习 (2013/9/23 16:42:51)

杨松霖说:
林老师这首小诗很有意境,照片给人感受很多真实,很多感动。我是名学生还没有毕业,但是我认为就是很好看的照片,总可以学习的。 (2013/1/30 10:07:37)

淡墨素焦说:
嘿嘿,这篇没说转载请获得授权。转走转走。 (2011/3/10 2:07:13)

洼地说:
非常认同 (2010/11/3 15:43:14)

何翩翩说:
就是特别喜欢林老师的照片,我是个外行,只懂得说说自己的感受:照片里的人,笑容纯净,但却能告诉我很多东西——欢喜也好哀愁也好无聊也好——都透着生活的动感美感,那是平和的宁静的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觉。所以没次欣赏林老师的照片,我的心中都满是感动。 (2010/9/25 12:37:22)

在路上说:
想跟你学习怎样跟拍摄者交流,你的qq是多少
(2010/1/16 19:28:13)

简单茧说:
每每拿起相机想拍一些画面时,总是心慌,尤其是一些纪实的画面,不知道为什么... (2010/1/12 17:26:33)

知足者说:
我是来学习的,不敢评论,只觉得很实在。 (2010/1/7 22:51:00)

nuageuse说:
说的十分中肯。现在很少有摄影师愿意为拍照片下这么多功夫,然而你下的功夫的确是显现在片子里了。。。。由衷佩服。
你的片子带我了解了我所不知道的大部分中国。 (2010/1/4 13:53:32)

夏日说:
“摄影的形式感应该成为拍摄者的潜意识,但不够能作为拍摄的目标。只有更关注内容本身,同时能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使得画面语言和氛围升华,才能使得照片带起读者的共鸣。”————说的真好!!
(2009/12/28 19:08:36)

主 页 | 关于小林 | 邮 箱
微博 @小林-数码生存 | 微信 inkcn020
[TOP]